Shen Qiu Shen Qiu

你想发多大的财,又有多执着的梦想?-- 给太平洋两岸之间的你

你想发多大的财,又有多执着的梦想?

在中美间穿梭的你,如何理解自己独特的身份和时代背景?

写码、建估值模型、或画PPT的日子里,前方的路有多清晰?

来The Pacificlub寻找属于你的答案!

属于我们的故事

1/3 理想和现实 Ideal & Reality

Helena S.,成都 → 温哥华 → 哥大 → 华尔街 → 硅谷

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经历让我骨子里有种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对自由的向往,毕业后我却进入了纯粹追求效率的金融行业。

那时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华尔街做投行,后来,又加入了一家私募做投资。有天加班到很晚,对面的同事突然大声地摔掉键盘,抓着头发吼道:“电脑死机,做了一天的模型又得重做!”随后,他转身问我:“Helena,你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一行?每天都这样,你受得了吗?“

我享受工作中的成长,可是每当夜深人静,也会怀念大学生活:怀念各类论坛上的谈笑风生,怀念做访谈节目时不同嘉宾带给我的启迪,怀念四面八方涌来的知识。感慨于世界的精彩,也领略着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不同的故事。我害怕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迷失自我,更怕眼界变得越来越狭隘。

我开始自己做投资,也进入了硅谷的科技行业。一次和一个投资人探讨中美科技趋势和商业模式的差异时,我突然发现,如果我们总在执行琐碎的具体工作,那么对社会和行业的认知可能只能停留在表层。

大学时,可以静下心来钻研一本厚厚的古希腊文学,可以针对一个话题写无数份论文草稿。踏入社会后的这几年,我有多久没有好好读书了?有多久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争论地面红耳赤、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了? 我害怕慢慢遗失深度思考分析的能力,慢慢忘记了初心。

我们在理想主义的熏陶下成长,可是踏入社会后开始习惯现实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常常在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平衡理想和现实,让自己不忘初心,不忘问“我是谁”,不断和有意思的人交流,锻炼对行业和社会深度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之外做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呢?

2/3 身份和文化 Identity & Culture 

Yiting Z., 北京 → 耶鲁 → 华尔街 → 硅谷

在美国的这些年,我会想:身处不同文化间的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identity (身份认同),调和身上拥有的不同文化,并发出我们独特的声音?

从国内初到美国上本科,耶鲁大学把类似背景的新生分入不同的住宿学院,以鼓励大家与不同的同学交流。于是我成为了住宿学院唯一一个来自中国高中的新生。突然空降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我想融入,被接纳,却又鲜明地看到自己身上由于文化及成长环境所带来的差异,而下意识地想要掩饰自己的不同。

那时候,“做自己”和“被接纳”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一直到好几年后我才真正领悟,这两者其实从不是相对的。当我真正做回了自己,才能完整地、被恰当的人接纳。那时,我才真正和自己和解。

本科毕业后我去摩根大通做投行,小组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犹太人。记得除夕夜,我连夜加班点了中餐外卖潦草吃完。可一个多月后的犹太逾越节,组里从上到下都早早回家过节,理所应当。我看了Netflix和HBO上同事们都在追的剧,却找不到人聊国内热播的武侠。后来我搬去华盛顿DC,竟成了整栋办公楼唯一的华裔,连吃中餐都不到人。

我刚来硅谷时,在公司走廊里忽然听到一群人用中文大声聊天,竟感动的有些不知所措。文化这东西,平时默默沉淀在骨血里,只有在成为一座孤岛的时候,才会突兀到让你无法忽视。

我们很多人都在两种甚至多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有属于我们独特的思考和困惑。比如如何调和身上不同的文化和身份,如何面对不同的价值体系,比如我们看到国内外的新闻,有些客观、很多偏颇,该说些什么,或至少,我想先找听得懂的你们聊聊。

3/3 职业和选择 Careers & Choices  

Shen Q., 上海 → 清华 → 哥大 → 咨询 → 硅谷

高中毕业后的近十年里,中国还是美国,成了我人生重要节点上不得不做的选择难题。

上海中学毕业后,我来到清华大学。清华的历史与沉淀给予我了勤恳务实的做事风格和中国青年的时代使命。但执着于博雅教育和全球视野,清华一年之后,我选择了到哥大留学。走出初夏绿树成荫的清华园的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我会回来的。

但就像奥德修斯漫长的回家路一样,回国的路途并不容易寻觅。大学四年饱读文史政经,却在临近毕业才发现职业选择突然变窄。中产家庭出身的我,权衡理想与现实,选择留在美国做咨询。

咨询之后,我加入了Uber。因为我的中国背景,有幸带领Uber的领导团队拜访学习中国相关的出行和外卖企业。行程中,中国企业的发展令我大开眼界:硅谷的公司常常是产品优先——比如苹果简洁的设计,Uber的app中鲜有广告;而中国的企业却大多是商业优先,又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美团、饿了么上数以万计的地推大军,外卖小哥等级森严的管理模式,美团下沉市场的外包模式。而这些“中国的智慧”也渐渐向外输出——Tik Tok、Lime的成功,手机支付的全球化等等。我自豪得迫不及待想回国。

但从个人的角度,我也看到了回国的局限性。对于已经适应了西方工作环境和思维模式的自己来说,回国发展需要时间去适应国内的文化。国内的科技大厂通常已经规模庞大。在中低层的职位上,学习和上升的空间不一定很广,海外的经历也不一定有优势。反观美国,无论是创业还是加入管理层,所谓的“亚裔天花板”也正在逐渐消失——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中国人们正在世界各地发光发热。我再一次站在了“中国或美国”的人生节点上。

每个“中国或美国”的选择后,我常常会想,若是另一个选择,我现在会在哪里,会做什么,会不会比现在更开心。答案不得而知。但是我能做的,是希望在之后的每一个这样的节点上,和一群有类似困惑的朋友,促膝长谈,借鉴各自不同的经历和视野,作出最好的选择。

加入我们

几个月前,我们几个朋友在旧金山海边漫无目的的压马路,聊到以上这些思考,聊到我们所处的独特时代背景,聊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教育环境,便想建立一个小而精的社群、为有类似思考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创办了一个非营利组织,给自己起名叫The Pacificlub,取了太平洋之意,希望能像这片大海一样,连接故乡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土地,摸索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生存之道,找寻人生和职业的意义,帮助有类似困惑的大家。

我们也有幸请到了很多嘉宾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经历,比如去哪儿的创始人Fritz Demopoulos会来和我们谈他在中美的创业经历;Chowbus的创始人温林鑫和君子厨房的赵勇分享作为中国人在美国餐饮业创业的经历;Bain Capital的张凯文和Bessemer的宋思思讨论中美VC的差异,和其他的精彩活动。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非常欢迎你来加入我们。请看如下信息,提交申请,和我们取得联系。

等你来哦!

  • 活动时间:2020年9月底起

  • 网站:thepacificlub.com

  • 参与方式

    • 第一步:在这里填写报名表(基本信息+为什么加入)

    • 第二部:我们会根据报名表安排15分钟的Zoom coffee chat

  • 报名截止:9月15日美西时间11:59PM

Read More